回答:
现今, 一些地方的城市广场、公园, 由于设计中忽视景
观使用者的行为需求, 导致许多“尺度巨大, 夏无遮荫之地,
冬无御寒之所, 无人问津”的死空间和废空间产生, 造成了巨
大的社会资源浪费。有一些地段已沦落成为城市犯罪率高
发区, 对社会治安造成巨大危害。要使这样的现象不再发
生, 就必须强调设计结合人的行为需要, 充分运用多种人性
化设计手段来塑造多样化的环境空间, 满足不同人群的需
求, 最终有效激活环境空间的诸多功能, 形成富有情趣和魅
力的城市公共空间。
1 人性化景观设计
1 .1 人性化景观设计的概念人性化景观设计是指在景观
设计活动中, 注重人性需求, 针对使用者对环境景观的各种
需要展开设计, 最终满足使用者“生理与心理、物质与精神”
多层次的需要, 体现了“以人为本”的设计思想。城市公共空
间人性化景观设计, 可从以下4 个方面来理解:
1 .1.1 物 理层次的关怀。人性化景观设计以功能性和设计
的理性化为前提条件, 注重物质空间的合理布局与有效功能
的使用。公共空间设计不仅要使人们心理、生理感到舒适,
还应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[ 1] 。
1 .1.2 心 理层次的关怀。在建构物质形态空间的同时, 倡
导对使用者心理的积极暗示与情感的关照, 进而使人对场所
形成安全感、领域感和归属感。
1 .1.3 社 会层次的关怀。强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, 将
设计地段放到整个城市生态背景下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, 力
求做到资源、能源的合理有效利用, 达到自然、社会、经济效
益三者的统一。
1 .1.4 对 人群细分的关怀。提倡无障碍设计, 尽量满足不
同人群的使用需要, 并确保各群体之间的活动不相互影响,
让儿童、老人、残疾人都能享受户外公共生活的乐趣。
1 .2 与人性化景观设计相关的环境行为学知识环 境行
为学是人性化景观设计的主要研究领域, 注重环境与人的外
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, 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
理论、方法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以及人对这些环境
的反应, 由此反馈的信息可用于指导环境的建设和改造[ 2] 。
西方心理学家德克·德·琼治提出了边界效应理论。他
指出, 空间的边缘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区域, 也是空间中活动
成长的区域[ 3] 。比如城市空间中, 树林的边缘, 沿街的柱廊、
雨篷、遮阳棚、回廊建筑的凹处, 都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场所。
处于空间边缘的人, 与他人或团体保持一定距离, 自身却可
以较好地观察眼前的空间而不被人打扰。
“人看人”是人的天性[ 4] 。大量公共空间中均存在着“人
看人”的现象: 观看者有意或无意地观察眼前的行人、空间中
所进行的各种活动。同时, 一部分人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,
在公共空间中进行各项活动以吸引他人的注意, 从而达到自
我实现的愉悦。看似简单的“人看人”现象, 却可以促进空间
中更多活动的产生。比如, 散步的行人可能被热闹的街头表
演吸引而加入表演的行列, 同是观众的陌生行人由于眼前精
彩的活动而进行简短的交谈, 美术爱好者受环境气氛的感染
现场开始速写活动。
环境设计中, 利用环境行为学相关知识, 积极创造边界
空间提供人们逗留、休息、交谈的场所, 从而促使空间中更多
活动的产生, 丰富游人的感官体验。
2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
2 .1 城市公共空间这里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指城市公共
生活空间, 即包括了大量人的行为参与和社会交往活动的场
所, 比如广场、街道、公园等城市地段。《建筑心理学》的作者
格·罗·李姆认为, 空间是人们生活的容器, 是人们一切行动
的支持结构。设计城市空间需要了解人们在空间中的瞬间
体验和持久感受。而公共空间的好坏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
人们交往的可能性和深度。
2 .2 关于“活力”概念的相关研究“活力”一词在生物学及
生态学上, 是指生物体维持生存、发展的能力, 其引申含义在
表述具体事物时, 较为抽象且具有表征差异性。在城市设计
领域, 美国城市规划大师凯文·林奇, 将“活力”理解为, 城市
具有自我完善的机能并有效支持人类生存活动, 同时注重城
市生态建设[ 5] 。美国城市学者简·雅各布斯认为, 由人与人
之间的活动及生活场所相互交织的过程, 形成了城市生活的
多样性, 使城市获得了活力。而英国建筑师伊恩·本特利认
为,“一个既定场所, 容纳不同功能使用的多样化程度, 具有
一种我们称为活力的特征”[
6] 。我国城市规划学者蒋涤非认
为, 城市活力即城市旺盛的生命力, 是指城市提供市民人性
化生存的能力。
2 .3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含义是 指环境空间不但满足使
用者生理及心理需求, 而且还能促使空间中更多活动的产
生, 达到环境空间高效率使用, 增强公众的场所归属感, 进而
展现出独具魅力的场所环境并富含诸多积极的社会意义。
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在于处于其中的人以及人们的活动。
只有空间的使用者与其参与开展的活动, 才是决定城市公共
空间活力的根本因素。
3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
3 .1 强 调功能使用, 创造良好的景观可达性景观可达性
是指景观使用者能够方便地到达场地并使用的能力。可达
性的好坏, 主要依赖于场地周边的交通状况。这就要求场地
交通设计, 要结合城市交通状况综合考虑, 最终形成完善的
交通系统, 使公众方便地到达, 舒适地使用环境空间。另外,
“一个环境提供的容许人们在其中穿行、从一个场所到达另
一个场所的机会的多少, 成为衡量城市场所活力的重要标
准”[
6] 。允许一定的过路人流使用场地, 可以增加场地的人
气, 诱发更多活动的产生。
3 .2 满足不同人群需求, 形成多元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
人 们对环境空间不同层次的生理、心理需求, 是创造城市公
共空间多元化功能的依据。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场所具有
多样的空间形式, 它能在不同时间吸引多样化的人群为各自
目的而来, 这些多样的空间形式、多样的活动内容和不同的
人群形成一个具有丰富感官刺激的混合体, 这是空间活力的
重要表现。
3 .3 加 强景观的可参与性, 创造丰富多彩的空间体验公
共空间的设计应考虑人在空间中可能发生的活动, 并做有效
的引导, 促使人参与到活动中, 进而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以萌
发更高层次的活动。如果能亲身体验公共空间中的精彩生
活, 空间使用者就可能形成独特的感观刺激与激情感受, 进
而加深对场所的印象。强调景观的可参与性, 就是要增强游
人的空间体验。另外, 还要促使形成空间使用的稳定群体,
维护公共空间活力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。
3 .4 对人群细分的关怀, 完善细部设计完善的细部设计可
以使景观更适于多种人群, 特别是老人、儿童和残疾人的使用。
如铺装的防滑处理, 透明玻璃材料的标识, 合理尺度的台阶以
及残疾人通道的设计, 足够数量的座椅设计, 空间色彩的合理
搭配等。另外, 从增加人的逗留机会来讲, 应该使空间形态具
有较长的柔性边界, 充分发挥“边界效应”的作用。
暂时还没有可下载的软件哦~
暂时还没有可下载的资料噢~